【湖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侯淑娟(图文)

文章出处: 发表时间:2017-07-13

侯淑娟老师参加ACAM8会议并参观澳洲工程年会车站.jpg

在“漫江碧透”的湘江水畔,在“万山红遍”的岳麓山下,有一所被誉为“千年学府,百年名校”的湖南大学,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为中华民族之建设做出过许多贡献。

千年学府中,有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这样一所学院,它是学校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

其前身为1908年兴办的机械科;学院之中,有这样一批承前启后的人,为中华力学、机械事业薪火相传,弦歌不辍;一批人之中,有一位年轻婉约的女子,立身于巍巍学府中,以恭谦的态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正致力于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创新探讨,她就是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固体力学专业博士——侯淑娟。

沐师恩谦逊为人启征程

大多数温婉女子更愿意选择便于抒情的文科,但侯淑娟,自选择理工科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她要将自己特有柔情融入到“钢铁般”的工作中去,以柔克刚,刚柔并济。

1998年,侯淑娟以优异成绩考取湖南大学,从此与这所千年学府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在这所既有白发苍苍学术巨匠,也有青春洋溢科研新人的学校里,她自由的吸取着前人的精华,努力变为自己人生的财富。何其幸运,她遇上了人生路上的几位引路人。在龙述尧教授(湖南大学)和李青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悉心教导下,她用近十年寒窗苦读,徜徉在工程力学各个学科领域,深入浅出,接连完成了本、硕、博连读,终获得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侯淑娟毫不犹豫地选择留校,留在了这个曾经亲手培育她,且目睹她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芳草之地,留在了刚刚从新加坡回国不久的韩旭教授的科研团队,默默耕耘至今。从此,韩旭教授成为了她科研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和人生导师。2008年6月,她获评为副教授,2009年9月获评为硕士生导师,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3年12月获评为博士生导师,2015年12月获评为教授。长期从事计算固体力学在车身抗撞性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工作以来,这位工作认真的女子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更多人的帮助,她开始致力于将自己多年所学,运用至实际工程中去,理论与实践结合,相辅相成,取得显著成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侯淑娟用多年的拼搏和努力,奏响了一曲来自婉约女子的强音。而她的努力也换来了业界的肯定,多年学习和工作,她曾获2007年于韩国首尔召开的第7届结构和多学科优化国际会议(WCSMO-7)青年科学家资助奖(全世界共10名)、2008年湖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10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八)、2011年度湖南大学优秀教师称号、2012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2013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四)、2014年湖南大学首届青年教师教书育人模范(全校共10名)等一些列奖励。

“我个人真没有什么可以值得炫耀的,如果说有一些成果,那都是因为我有幸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虽然年轻有为,侯淑娟却时时刻刻保持着谦逊的态度。这样的态度在湖南大学通体所散发出来的厚重气息的烘托下显得十分的真切,让人不能有半点的怀疑。要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并非易事,而从塔尖上看到的广袤、壮美的风景,亦远非常人可以想象。出于此,侯淑娟的科研路是一条继承、坚守与创新并行,努力、收获伴着思考的奋发之路。

携使命立足国需献青春

工作以来,侯淑娟将“为国科研、奉献青春”作为自己的使命,科研方向锁定在计算固体力学及其应用、车身结构及材料的抗撞性优化设计、优化设计理论与算法上。主持及参与了多项国家重大课题、纵向课题及企业合作项目,尤其在计算固体力学应用至汽车车身抗撞性优化设计研究方面取得不错的成果。

众所周知,“安全、环保、节能”是当今汽车产业发展的三大主题,而汽车安全是关系到人身安全的重要领域。从全世界的统计数字来看,每年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数已超过50万人,伤者在1000万人以上;而前碰和侧碰的伤亡人数分别占72%和23.3%。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轿车的生产规模和保有量的急剧增长,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交通事故多发的国家之一。从一些报道中所统计的数据来看,我国每年的交通事故都有数十万起之多,直接经济损失达十几亿元,而且交通事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死亡人数也在逐年增长。因此,如何提高整车的碰撞安全性已成为车辆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瞄准这一需求,侯淑娟不惧艰苦,带领她年轻的课题组成员——博士研究生陈园、卢传浩,海外博士研究生Tran Trong Nhan、Nguyễn Xuân Trường,硕士研究生左敏、朱武、任丽丽、董朵、孙小卯、谢进德、郑玉娜、张枝丹、刘唐英、赵树芸、谭伟、刘太渠、李海智、舒成福、谷圆圆、邓志芳、汪全中、程佳佳、孙威等人,围绕车身及其结构的抗撞性能的改进与提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分别对薄壁构件、蜂窝夹层结构、复合材料结构、生物材料结构等的吸能特性进行了抗撞性优化设计;研究了整车的抗撞性能,并将概率统计分析用于整车的多变量抗撞性优化设计的变量筛选,提高了计算效率,缩短了设计周期。系列研究成果取得同行认可和正面引用,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SCI他引300余次;其中,3篇第一作者SCI论文入选“最佳引用论文(Most Cited Articles)”,1篇第一作者SCI论文入选“最佳阅读论文(Most Read Articles)”,2篇第一作者SCI论文入选“热门下载论文(TOP25 Hottest Downloaded Articles)”。申请发明专利3项,授权1项。出版译著《有限元法实用教程》;受邀参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的编写工作。

科学探索永无止尽,对侯淑娟及其团队成员来说,研究虽取得一定进展,但未来的路还很长。目前她和她的团队继续深入车身结构及材料的抗撞性优化设计研究,并预将变量筛选方法推广到几何参数和材料参数的混合多变量抗撞性优化设计的研究,以真正做到考虑几何和材料因素的整车的多变量抗撞性优化设计,并在新车的研发阶段,真正做到“提高计算效率、缩短设计周期、降低开发成本”的开发理念。

育桃李期待硕果香满园

十多年前,侯淑娟还是湖南大学里一名聆听恩师教诲的莘莘学子中的一员;十多年后,她摇身一变,成为跟昔日恩师一样哺育桃李的园丁。侯淑娟打心眼里喜欢这个职业。

“记得一位师长对我说过:求名求利,勿当老师;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我对教书育人的理解是“教书——不但教授书本知识,育人——以人格魅力感染人”。我最大的精神追求是:桃李满天下。”侯淑娟一席话将自己的心声表露无疑。也正因如此,为实现她所追求的精神梦想,她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去做着她认为必须要做好的事。

在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侯淑娟像很多老师一样,会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进行细致透彻地讲解,让学生们打好理论基础。除此之外,她也会将自己出国调查、学习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包括现在国外的教学方案、研究方法和科研材料,真真正正地扩大学生的视野。值得一提的是,她作为第二作者出版的《有限元法实用教程》的译著已成为湖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本科和研究生教材。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她更注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常常跟我的研究生说:你们毕业以后,将会是企业或单位里的研发骨干,工作中需要你们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我不会告诉他们具体的东西应该怎么做,我会让他们根据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自己去寻找解决的办法,然后再和我讨论是否可行,每到一个研究思路或研究问题的分叉口,我们都会有详细、深刻而激烈的讨论或是争论,然后再一起决定沿哪个方向继续做下去。我觉得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工作后在自己的岗位上才能独当一面,才能创造辉煌,才能谱写出精彩人生。”与此同时,侯淑娟也非常注重研究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她常说:“如果你具备了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你就能带领一个团队,而不是孤军奋战。”

“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香满园”对尚还年轻的侯淑娟来说,“满园桃李尽芬芳”或许是她还未能实现的一个梦想,但只要如此细心“播种”下去,这一梦想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