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党支部在校党委和院党委的统一布置下,带领全体党员积极投身到“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活动中,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广大学生服务的思想,结合工作实际情况,以“教书育人”为宗旨,将支部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落实到实处,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充分发挥了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师德修养,融洽师生关系
自2011年电子科学与技术党支部被评为湖南大学“先进党支部”以来,支部坚持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到各类活动之中,先后开展了党章的学习,组织全体党员观看了纪实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2015年4月正值清明时节,组织全系老师一行15人到我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风山参观和调研。与睦村乡党委进行了座谈交流,了解了农村党建工作的现状。走访了两户贫困户,了解老区人民生活,也将高校老师的爱心奉献给他们。同时还通过在烈士陵园前献花、重温入党誓词,让全体党员,特别是青年教师接受了一次传统思想教育。更好地加强师德修养。
正是因为在这样好的环境的培养下,近五年来电科系先后有晏敏、曾健平、杨红官三位党员分别被评为2011、2014、2015年度湖南大学“优秀教师”。每年新生入校,支部都让青年教师以班导师的身份深入到各个班级,与青年学生交朋友,及时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增进了师生的了解,融洽了师生关系,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每年总有同学因各种原因,导致跟不上班而休学,如何引导他们克服困难,消除精神压力,顺利完成学业?这也是支部书的一项工作,先后有多名同学就是在各方的努力配合下,使得他们走出了困境,愉快地走上了工作岗位。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本不是任课教师的内容,但专业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有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理想却是“教书育人”的宗旨。
每年6月是毕业之际,电科系党支部都要会组织全体教师党员与毕业生党员进行座谈,过一次特殊的组织生活。通过言传身教鼓励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投身到国家现代化建设之中。
二.开展本科生进教师科研团队,将支部活动落实在实际工作之中
2015年物理院开展了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吸引了各年级本科生极大的兴趣,一年来收到了丰硕成果。青年老师段辉高和刘建军两位老师指导的学生在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在学生中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2015年4月,物理院鲁兵安教授在斯坦福大学戴宏杰教授的指导下参与的研究成果——铝离子电池面世,这些问题都有望得到解决,电池产业亦将产生革命性变化。4月6日,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在线发表了林孟尝、龚明、鲁兵安、吴英鹏等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快速充放电铝离子电池》。这标志着我校在《Nature》发文实现零的突破。
早在2015年初,电科系党支部制定工作计划时,已将听课计划纳入了支部活动日程。将在2015全年内,组织全体成员对每位老师所上核心课程进行听课学习,并在年终组织一次本科教学经验交流会,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听课活动受到了老师们的响应,特别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欢迎。张明老师说:我一直渴望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尤其是听本专业老师的讲课,对自己的帮助更大,因为课程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承上启下,同时许多老师的教学风格值得我学习借鉴。刘建军也是一位来我校工作不到两年的年轻教师,刚开始上本科生的课时,也曾遇到了经验不足、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困境,但他非常积极主动与学生进行广泛交流、沟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教学效果得到了质的飞跃,这一次听课活动只要时间不冲突总是积极参与。
诚然,党支部活动可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一切围绕着本职工作。通过这样一次听课活动,促进我们的本科教学有一个较大的进步,同时,把每位老师在课堂中精彩瞬间,留下深深的记忆!
三.支持电子维修基地建设,引导学生服务社会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理论可以在课堂上学到,但动手能力的提高却需要实践。1995年,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党支部和系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出发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组织了一批学生成立了一个义务服务于社会的电子维修基地。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个人的动手能力。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十多年来,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为电子维修基地提供各种仪器和电子元件,多名教师一直义务为维修基地进行指导,基地的成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这种精神却一届届传承了下来。
电子维修基地恰好给本院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在这里,不仅可以接触到各种工具仪器,学到电路分析及查错等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亲身体会一个成功电子产品的设计理念,这为以后的设计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对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都是极为有利的。
四.搭建校友平台,开创“产、学、研”基地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深化,高校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面临着实习场地和就业去向等诸多的问题,而校友作为其中比较宝贵的资源之一,如果能很好地开发利用校友资源,可以推动本科专业教育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促进高校管理体制创新。
校友资源是一种无形资源,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场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2015年7月利用实习的机会,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与在深圳工作的研究生进行座谈,听取校友的工作情况和对本科教学的建议,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资源互补,实现校企双赢,充分利用好这一学校的特殊资源,使其在学院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由于校友自身的成长经历对在校学生有着示范作用。用他们的奋斗经历和感人事迹,可以引导和激励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这是开展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成才教育的有效途径。
多年来,我院对校友资源开发的方式不多,力度不够深入全面,没有充分发挥校友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从2006年校庆开始,电子科学与技术系重点加强了与历届校友的联系,与深圳好易通科技有限公司、韶光微电子公司、绿华微电子公司、银天科技和艾立克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本科生实习基地,每年也为这些单位输送不少的毕业生,去年还与株洲华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绿华微电子公司分别建立了研究生实习基地,韶光微电子公司还评为“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
近20年来,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党支部始终不渝贯彻执行学校和学院党委精神,团结带领全系教师,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师德修养,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科研等各项任务,取得了显著成绩,使得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成为一个团结、奉献、进取、民主的集体,真实地贯彻和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有理由相信在“双一流”的建设中,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党支部一定会脚踏实地,瞄准了更高的目标,继续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保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