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拥有众多世界一流大学。这些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与服务的模式和经验对我国开展基于现代大学制度的高校治理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今年7月20日至8月9日,本人有幸参加湖南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海外研修班赴美国学习考察,期间共参加十四次专题培训,先后访问了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伯克利分校、加州州立大学萨克拉门托分校、东北大学、塔夫茨大学、纽约大学和纽约城市大学,与这些学校的校领导或不同部门负责人就高校内部治理体制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访谈,还参观了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实地考察了美国高校的校园环境与办学现状。由于时间较短,加上平时有关理论知识的积累不够多,美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设计原理及其权力切割方法,我一时谈不上有系统的了解和理解,但是,通过听课学习以及亲身见闻,美国大学的办学理念及其内部治理的若干模式特点在我心里还是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象。回头审视、咀嚼这些印象式的认识,它们虽然肤浅,稍显感性,甚至不一定准确,但是很逼真,感受是切肤的,难忘的。
总的印象是美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与其社会制度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在教学运行、科研管理、社会服务、学生管理(包括招生与就业)、学院组建及学科建设诸方面,美国各高校内部治理体制的设计模式虽然各有特点,其实大同小异。
泛泛而谈没有意义,也很难彰显美国高校内部治理的模式特点。但是要系统、全面地说清楚美国高校管理的制度结构,又不是眼下的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我只能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学习体会,同时比照国内高校内部治理的某些模式特点,做一些类比,以期获得借鉴的意义。因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同时兼任一些行政事务,眼界受惯性的驱使,考察期间我对美国高校的权力结构、学术委员会制度、院系组织管理、课程设置、教学科研考核、学生事务、图书资料建设之类的事情关注较多,印象也比较深刻。这里择要胪列几点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观察体会,希望能引起国内同行比较借鉴的兴趣。
其一,美国大学各层级、不同部门之间权力边界的切割相对而言比较清晰,岗位职责明确具体,有利于各部门和岗位人员人尽其责,减少扯皮与互相推诿的现象。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ED Costantini教授介绍说,全美现有高校约7500所,其中注册高校约4500所,这些学校不管是盈利学校还是非盈利学校,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其最高权力机构均有一个校董事会(Board of Regents)。以加州大学为例,该校董事会共有成员28人,其中18人任期12年,由州长任命,另有10人为民选政府官员、议员和学生代表。校董会成员来自社会各阶层,并非都是教育家,因而考虑问题的角度比较全面。他们两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决定学校的发展,任命各校区校长,决定工资等级、招生政策、学院增废等重大事项。各校区则由校长、副校长、院长与教授委员会共同管理,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其中院长及院长以上职员为行政全职,不承担教学任务,只保留教授岗位。系主任不是全职行政人员,属双肩挑,必须承担教学任务,其行政工作贡献用工资来弥补。院长人选通常是面向全国招聘。副院长由院长任命。系主任通常由教授选举产生,学校任命。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严阵(Cheng Davis)教授是我校朱凡老校长的亲戚,她在上课时对我们说,美国高校管理的重心在下面,权力在下面,不在上面。上面领导的任务是解决问题。譬如校长的任务就是找钱,教务长的任务就是将院长们安顿好。相比之下,中国高校的校领导权力太大,政府也如此。美国人把政府看得不是很重要。政府关门,对美国人的生活影响不大。这种情况,中国做不到。所以,美国的东西,中国不可能全学,更不能照搬。
在我们走访的各学校中,不同部门的管理人员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介绍起来头头是道,如数家珍,一旦我们的问题越出了他的职责范围,他们通常就是摇头,回答“不知道”。这种情况也使我们感到美国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权力边界确实是相当清楚。
其二,学术委员会是决定学校学术发展、开展学术评估的最高权力机构,在学校办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高校学术方面的事情一般交由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充分体现出教授治校、治学的特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ark Stacey 教授介绍说,伯克利校学术委员会总人数200余人,分成预算与校内关系委员会、教育政策委员会等28个分委员会。其中分会理事会(成员12-13人)在全校选举产生,其它各分会人选由分会理事会指定,指定时尽量做到广泛代表性,各专业力求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分会理事会与其它各分会并不是上下级关系。他本人担任该校研究生学术委员会主度。该委员会由12名正教授组成,主席为第13人。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例会,会时2-3小时。会议内容强调保密,要求各委员畅所欲言。例会之间,委员们还常常通过电子讨论方式充分发表意见。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则一定面对面讨论,以书面形式发表意见。研究生学术委员开会时,除了邀请研究生部部长参加外,通常还有3名研究生学生代表参加,而且他们都具有同等的投票权。委员任期一般为四年,每年结束时选举产生下年度委员,老委员保持8-9名,以确保工作的延续性。研究生委员会除了评审研究生项目,常常最先提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然后才交研究生部执行。凡是学术委员会做出的决定,学校和学院院长一般都不会反对。
其三,学院在办学和人事聘任方面拥有较多的自主权,有利于形成学院自身的办学特色。
据Larry Berman教授介绍,美国大学的院长一般由校长在本校内选拔或面向全国招聘。副院长则由院长任命,绝对的“任人唯亲”。各系系主任由教授委员会选举产生。院长与系主任在学校治理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二者都必须具备筹措施资金的能力。各学院的年度预算、人员招聘、课程开发等都由院长决定。院内人员的提拔也由院长组织考察,但需报学校批准。院长与校长、副校长通常每周开会一次。各学院的发展目标、方向确定后会在各学院网站上公示,这些目标就是院长与学校之间签定的合同。院长与系主任之间每月至少两次沟通交流。双方的矛盾常常是资源分配问题。课程设置权在教授委员会,教授提出课程设置方案,教授委员会通过后即可开设。但专业的增废必须经过学校。
其四,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重视文理渗透交叉,重视本国文化传统课程的开设。纽约大学布鲁克林工程学院(Polytechnic school of Engineering)以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和跨学科生物工程为办学主体,同时也设置了金融工程系和科技人文系,开设了社会学、人文类课程作为必选课程。造访的学校中,几乎所有学校都开设了美国历史课程和英语课程。英语作为母语,还要考级。加州州立大学萨克拉门托分校是一所以教学型为主的学校,英语在本科阶段开设两年。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以农学、食品工程和生物学见长,是一所典型的研究型大学,但是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必须至少学一年半时间的英语。该校英语课程细分为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演讲三门课程,分三个学期开设。这种情况较之国内大学中国语文课程的开设不可同日而语。我这样说,并不是要求国内高校也要像美国一样将中国语文分三门课程上课或者必须开设一年半的时间。毕竟,英语是世界语言,居强势地位。美国的大学生可以不学汉语或其它国家的语言,但中国的学生不可能不学英语。但是,在汉语地位日益上升、日益走向世界的今天,国内高校适当加汉语的教学确有其必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语文课不仅仅是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还是一门有关人生修养的思想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认同感、增加人才培养中的民族精神元素是十分重要的。美国学习期间,我深切地感受到美国高校的民族文化自信力,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信心的表征。有了这种自信力,大学就有了定力!
其五,在人才培养方面,美国大学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性思维的能力。相比之下,中国高校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过份重视分数,上课基本上还是满堂灌。美国高校的许多教室与中国的不同,不少为圆形座位,教师居中,学生居四周。有些教室教师有讲台,但随时可以变换位置,或左或右,或前或后,与学生开展交流。东北大学还实施本科生第五年计划,鼓励学生到海外实习学习。哥伦比亚大学的严阵教授认为,美国大学的优点就在于它以研究性为主,能及时把最新的知识带进课堂,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有信仰,还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毕业后当然能成为社会的精英。这样一来,美国大学也就成为其政治、济的摇篮,特别是八所常青藤大学,外加MIT、斯坦福,为美国社会输送了大批精英人才。
其六,人事聘任政策和考核办法一经产生,相对稳定。职员待遇分级透明。考核过程中特别重视同行的评价,同时充分尊重被评价人的权利。同行专家的选择,学校决定一半,被评价人可以自主选择一半。Larry Berman、ED Costantini、严阵(Cheng Davis)教授在这个问题上的介绍基本相似。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助理教授晋升副教授一关。助理教授工作六年后可以申请晋升副教授,能否通过,决定因素是其研究成果,兼顾教学水平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在研究型大学,一个教师如果只在教学方面表现突出是不够的。ED Costantini教授举了戴维斯分校的一个例子。一女性助理教授教学优异,科研不合要求,教授委员会否决了她的晋职申请,当时,加州政府的一名议员,还有好几位名流写信给学校,建议将该教师晋升为终身教职(副教授),但校长坚决不同意。晋职副教授后,如果没有大的错误,学校就无权解聘,但教师仍然要接受学校的评估考核。正教授的评估一般3-4年一次,副教授、助理教授一般两年评估一次。教师有权申请推迟一年评估。学院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教授各级别的工资待遇透明公开,同一级别的教授,公立学校较私立学校待遇稍低。特殊人才的待遇不在此列。
其七,在学生管理方面,美国高校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领袖能力,既充分相信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又为他们配备选课、生活等方面的导师,适时加以引导。学校特别注意保护学生隐私。学生成绩、健康档案等,只能学生本人知晓,家长只有得到学生允许才能看。课程打分,有些学校甚至采取分组打分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精神和领袖能力。学生社团组织很多,不少学校学生成立有兄弟会。譬如戴维斯分校,学生会的职能就非常多,学校将后勤、公共交通、校园文化建设、文体活动等诸多事情全部交由学生会管理,以此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创收创业的能力。美国高校在学生培养和管理方面的许多举措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八,教辅与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高。在我们走访的高校中,戴维斯分校的食堂工作人员,伯克利分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图书馆等单位的员工,素质都很高。所有的办公室一尘不染。几乎所有的学校,校园环境都很优美。不管设备是否陈旧,房屋的装饰豪华还是素朴,都显得雅致干净。伯克利东亚图书馆的何剑叶女士的工作态度与敬业精神,给我们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她本来在南京大学校办工作,出国读研后到伯克利东亚图书馆就职。一个普通的图书管理员,却承担了东亚图书馆所有中文图书的采购、编目任务,不仅如此,她还为五个教授科研团队提供科研服务。只要某教授提出研究计划,她就会立即为他提供一份详细的研究资料目录。工作之余,她还主动地外出访书,曾搜集到一本江南的手稿,换了别人,可能会将江南手稿收归已有,因为这很值钱,但是她无偿地交给了学校图书馆。这种敬业精神确实令人动容。这当然是个案,或许不具有普遍性。但是美国高校教辅人员的素质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象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特别是各院系的资料员,不少是家属,文化程度不高,服务意识不强。这对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哥伦比亚大学严阵教授就说,高校行政人员必须具有副教授以上的职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这是值得我们特别加以关注的。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说,建设一支较高素质的管理与教辅人员队伍,与教学科研队伍的建设同样重要。
中美高校内部治理体制方面可以比较借鉴的地方还有很多,以上所述只是我印象较深的八个方面。中国与美国社会制度不同,国情也不同,高等教育方面存在差异是必然的,没有必要完全求同去异。特别是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坚持走自己的路。至于如何培养人,因为现代大学制度毕竟是西方人最先建立的,而美国在现代大学制度的设计与建设方面确实走在世界的前列,我们当然要借鉴其先进的经验和管理模式。同时我们也看到,美国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但是也有三千多所没有注册的高校,这校学校纯粹以盈利为目的,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在基础教育方面,其教育质量较中国更是明显差一点。校园暴力现象时有发生,且难以禁绝。诸如此类的情况说明,美国的教育制度也存在着许多弊病。这是另一个话题,这里就不多说了。